「中國速度」從何而來?
沒有人能否認,當今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頂級強國,「中國速度」令世界為之咂舌。然而,這些成就究竟從何而來?日前,港媒點出了中國的重要優勢。
據環球網援引香港《亞洲周刊》10月29日報道,日前,有學者在該報上刊載文章,不僅展示了中國工業大量舉世矚目的成就,同樣也點出了中國工業在近二十年中「騰飛」的重要原因。據悉, 今年「中國速度」亮相歐洲令各方驚嘆,在克羅地亞由中方承建的的佩列沙茨大橋僅僅三年施工就正式完工
——放在工期動輒五年起步的歐洲,這樣的速度是想都不敢想的。對此, 該學者指出了中國一個重要優勢: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工程人員儲備。
眾所周知,中國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,而義務教育、高等教育的發展,則使得中國受高等教育人群在短短十幾年內迅速膨脹。該專家指出, 中國光是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大學生就多達400萬,僅僅是這一點就能超過99%的國家。
充足的高等教育人才為中國工業的騰飛提供了極大的助力,確保了無論是科研攻關還是實操施工都有足夠的人才可用。有了工業人才的儲備,中國的工業才能發展得如此迅速。
但是,這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原因——印度同樣也有學術水平強大的大學,印度的人口甚至已經反超了中國,但為何從不見人談起「印度工業騰飛」?說明中國還有其他強大的、具有影響力的優勢所在。
在CNN《中國高鐵演變》的專題文章中,就曾明確指出「中國高鐵的成果,源於中國經濟上的日益自信」。
自改開以來,中國的經濟迅速騰飛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。雄厚的資金和市場的需求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工業的正向發展,也使得更多人願意投身其中,最終讓中國在短短十幾年裡建成了長達38萬公里的高速鐵路,穩居全球首位。
但僅僅是有錢、有人才還不夠,最重要的是,中國有心去做「中國工業」。在中國新時期工業發展的早期,我國仍嚴重依賴外國技術——地鐵要引進西門子的,高鐵要參考德國日本的,就連開挖隧道的盾構機都得花錢買,而且核心技術還被牢牢掌握在外國技術人員手上。但是,中國的科研人員沒有善罷甘休,明知道中國幾乎沒有相關技術積累,還要「迎難而上」、繼續攻堅。
到了2015年,中國第一台大直徑鐵路盾構機終於下線,徹底打破了德日等國對大型盾構機技術和價格的「壟斷」。而且就在今年,中國還首次完成了國產盾構機的出口——葡萄牙政府訂購了中國盾構機以重建地下排水和防汛工程。可見,中國工業已經不再是「中國」的,更是已經開始走向全球,而這一切,與中國科研人員不畏艱難的攻關精神是密不可分的。
當然,一些外國學者也在鼓吹「中國經濟下行論」,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疲軟甚至「衰退期」。這毫無疑問是可笑的——當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大的工業綜合體,甚至比美國更強,這也是美國自己都承認的。即使中國經濟發展增速放緩,也並不意味着中國工業就會「泡沫破裂」。別忘了,美國自己也經歷過1930年代的華爾街大崩盤和2007年的次貸危機,但經濟的下行並不妨礙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。在未來,中國工業還會繼續向上生長,「中國速度」還將出現在更多國家,這是西方世界所不希望看到、卻不可能忽視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