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德音去意已決,張忠謀的警告不起作用了?
台積電雖然有著頂尖的技術,但這麼多年來一直遵守原則,沒有發布任何自研的芯片,不與客戶形成競爭關系,也讓其在市場上的地位逐步穩固,也成為了蘋果公司唯一放心獨家合作的供應鏈廠商。
原本台積電所有的產能都在本土,但在赴美建廠之后打破了這一個定律,也順勢有了布局全球市場的打算,各個國家都以優厚的條件邀請建廠,芯片規則的不斷升級,導致不得不加速海外建廠的速度。
台積電在赴美建廠后,不僅沒有獲得所謂的補貼,還完全失去了自由出貨權,并且隨時面臨技術被套取的風險,張忠謀發出警惕:「在美建廠台積電必敗!」這能否讓劉德音回心轉意呢?
去意已決的劉德音
在失去華為訂單之后,台積電為了謀求發展,只能答應了赴美建廠的要求,隨即宣布了12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,用于在美建設先進的5nm產能,在3nm的產能推遲量產之后,也直接違背了海外工廠落后本土兩代的原則。
在十月份台積電營收突破了2102.66億新台幣,同比增長超過了56.3%,可以說是創造了歷史新高,這也直接讓劉德音「飄」了,也不管不顧所謂的原則了,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,連背后「隱藏的危機」都選擇了視若無睹,表態將會把更多的產能放在美地區。
而在美大量建廠是早就計劃好的,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拿下的土地,是足夠建設5座以上的代工廠,而現階段在建的5nm工廠只是一期工程,雖然建廠費用高出本土50%,但劉德音卻不斷在擴充產能,在正式投產之后,預計月產量將突破2.2萬片。
不僅如此劉德音還打算,在5nm產能的基礎上,再投資十幾億美元擴建高精度晶圓廠,很有可能就是3nm的產能,在下行市場風向轉變之后,面對各大美企的芯片砍單,7nm的產能利用率已經不足50%,劉德音大費周章的布局美地區工廠,確實讓人有點不理解。
據悉為了5nm產能的首台移機典禮,台積電包了10台的飛機,除了將設備運往美地區之外,還包括了大量的工程師和供應鏈廠商,這相當于把總部都給「掏空」了,由于缺乏了工程師,只能把高雄工廠的7nm產能,導入生產28納米的芯片。
執意赴美建設大量的產能,台積電逐步把自身的優勢弄丟了,美地區生產芯片的成本大幅增長,并且還要應對供應鏈不完善的問題,而這一切都是過度依賴于美企訂單導致的,台積電已經掉入了「陷阱」中。
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,美企訂單占比已經突破了72%,而大陸市場份額已經不足8%,已經形成了進退兩難的局面,為此張忠謀發出了嚴重警告:「在美建廠台積電必敗!」這樣的態度反轉,是否能夠讓劉德英清醒過來呢?
劉德音還能醒悟嗎
一直以來張忠謀都是反對赴美建廠的,但此前也僅限于對芯片規則指指點點,還是首次發出類似的警告,他是一路見證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起來的,對于市場的走向自然是看的很透徹,這樣的警示自然意味著台積電很危險了。
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方面的問題,作為台積電的最核心部分,一下子把人員全部調到了美地區,萬一這些工程師被控制住回不來了,屆時本土的產能可就不攻自破了。
同時連供應鏈廠商都要本土提供,足以說明美地區的供應鏈有多麼不完善,英特爾、格芯等等美企,即便有著大額的補貼,也不愿意在美地區大量建廠,時不時的還「發牢騷」代價太大,大量建廠的話,這個「冤大頭」台積電是當定了。
而在美地區招工難也是很大一個問題,台積電甚至將招聘要求降低到了高中生,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節省成本,但最終的質量就無法保證了,如今的一切情況,都讓台積電很被動。
老美的重心似乎也不在台積電身上,目的是想要套取先進的技術,以扶持本土廠商英特爾的成長,一旦沒有了相應的技術優勢,不用說能否保住美企客戶了,就連原本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沒了。
但鐵了心赴美建廠的劉德音,現階段想的肯定是如何保住營收,畢竟企業家在乎的是利益,在美企訂單的巨額利潤面前,想要他回頭還是很難的,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