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料未及!張忠謀沒想到,中芯國際賭對了,反而台積電掉坑里

今天看來,芯片半導體這個領域越發有趣了!

隨著時代滾滾洪流不斷向前發展,美國昔日的「科技霸權」也開始變得黯淡無光,甚至身邊的「小弟」也開始自己的想法,不再對它唯命是從。

但也有些「小弟」還沒有看清現實,還在一頭扎進老美的「溫柔鄉」里,最終發現不對勁時已經為時已晚。

因為在芯片半導體領域,美國憑借著先發技術優勢,構建了全球的芯片半導體產業,不管哪一個環節上,都有美國的技術設備或者資本參與主導地位,這也導致美國在這個領域擁有最高的話語權。

台積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

當初美國封鎖打壓華為,台積電也是毫不猶豫就聽從指令,第一時間斷供華為的麒麟芯片,導致華為在手機領域進入寒冬。甚至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還放出狂言:中國大陸舉國之力也很難造出高端芯片。

然而讓台積電沒有想到的是,昔日它看不起的中芯國際,會在今天扛起了大旗,甚至造出了不輸台積電工藝的芯片。

一開始中芯國際缺乏EUV光刻機,以至于無法生產制造高端進程的芯片,只能被老美硬生生掐住了脖子。 但隨著我國不斷投入,所有人都開始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性,所以國內廠商開始群策群力投入到高端芯片制造產業鏈上。

從目前來看,中芯國際已經實現了量產14nm芯片的能力,同時在N+1和N+2技術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盡管今天的中芯國際與台積電、三星的高端制造技術上還有一定的距離,但這并不代表中芯國際實力不強。

因為在高端芯片領域,需求較多的只是手機、數碼設備上,對于整個芯片半導體領域的大市場,28nm芯片需求遠超于5nm這種高精度芯片。

這也是為何在台積電、三星不斷向「摩爾定律」天花板靠近,不斷向3nm、2nm突破的時候,中芯國際卻反其道而行之,在28nm層級上加大投入。

因為在今天這個時代,28nm芯片需求更大。不管是汽車領域,還是其他工藝制造,家電,醫療等等,都是非常緊缺這個層級的芯片。

這也是為何在全球眾多芯片廠商營收不斷下滑的情況下,中芯國際卻能夠出現正增長,甚至在凈利潤上實現了倍增。

最重要的是,在當下的手機數碼產品「遇冷」,高端制造芯片更是變得「無人問津」,這也導致台積電等一些追求高端芯片制造的廠商開始開源節流。像格芯、英特爾等廠商甚至開始裁員。而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「一哥」,台積電更沒有獨善其身。

因為失去華為后,台積電雖然擁抱了美國,被蘋果「包養」,但由于台積電的芯片代工成本不斷上漲,開始被蘋果嫌棄了,甚至直接拒絕了A系列芯片價格上漲的需求。

當然了,面對台積電的「漲價需求」,老美換了一種放棄去「滿足它」。邀請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搭建新工廠,同時還放出了各種各樣的補貼,讓台積電看到了「未來」。

然而,台積電卻沒有意識到這是老美的「糖果炮彈」,甚至直接包機把眾多核心技術人員和設備搬往美國,響應老美的「造芯計劃」。

說白了,從台積電今天種種操作看來,只是在泥潭里不斷掙扎,最終只會掉坑里完全出不來。

相反我國的芯片半導體呢,雖然說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高端芯片的自主研發并且生產,但從整體的芯片半導體行業發展來看,速度已經飛快了。

同時相對于高端芯片,當下我們更需要在28nm、14nm工藝制程上進行發力,畢竟在這些領域的市場更大,這些成熟芯片被應用到家電、汽車、工業機械、軍事、航天航空……所以實現成熟芯片自給自足才能實現真正的卡脖子。

除此之外,中科院也開始發話,要在2025年之前實現芯片自給率70%以上,而中芯國際也是順應這個目標不斷擴張產能。 從今年1~9月份看來,我國芯片進口減少超過600億顆,這意味我國在提升芯片自給率上取得了進一步的成功。

而中芯自給率的提高,意味著國外芯片廠商生意不好做了,有些美國芯片就算降價也無法挽回局面。

這也是為何外媒感慨:過度封鎖打壓中國芯片半導體后,不僅沒有遏制他們的發展,反而讓美國廠商失去了大客戶。

確實如此,今天不管老美再怎麼封鎖打壓,根本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。畢竟在華為之后,越來越多的國產廠商加大力度投入研發,越來越多的國人消費者開始自發性支持國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