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軍冒雪接收4架蘇57,10年過去,産量不足殲20零頭

深陷烏克蘭危機的俄羅斯急需補充裝備,而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也不負重託,據參考消息網等報道, 日前,該廠冒着大雪向俄軍交付了一批新的蘇-57和蘇-35戰機,其中蘇-57隱形戰機的交付數量為4架。

對於蘇-57這款隱身戰機的未來,俄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總裁斯柳薩里還是給予厚望,他認為今後還將增加產量,今年只是分批交付的第一年,預計未來還要繼續交付蘇-57, 並爭取在2024年,也就是兩年後,實現交付22架蘇-57的目標。而根據普京之前設定的目標,大約在2028年,俄羅斯希望獲得76架蘇-57戰機。

(俄軍飛行員冒雪測試蘇-57)

阿穆爾河實際上就是黑龍江,這也是中俄的界江,中國現在也發展五代機,不過我們的殲-20命運比蘇-57好太多了。 想當年俄羅斯的蘇-57在2010年初首飛,那時候已經比美軍的F-22晚了13年,不過仍比2011年初首飛的殲-20提先了一年。

誰能想到,之後中俄都是十年磨一劍,但結果卻是殲-20在生產發展方面甩了「老大哥」蘇-57幾條街。

美國《軍事觀察雜誌》曾經推測過殲-20的產量,該美媒認為,從殲-20戰機的列裝數量來推算,理論上殲-20的年產量,應該能夠滿足48架的要求了。當然這是一個理論猜測,而且應該是逐年遞增的結果。香港《南華早報》評論認為,殲-20現有的數量,應該已經追平美國的F-22戰機。F-22當年量產一共生產了187架,目前殲-20應該差不多也是這個量級。

(珠海航展殲-20與軍迷近距離接觸)

德國軍事專家安德烈亞斯·魯普雷希特認為,通過觀察珠海航展殲-20戰機的編號,可以猜測「CB0369」和「CB0370」代表第4批次中的第69/70架,再考慮之前的產量,可認為殲-20應該有200架以上的保有量。

也就是說, 俄羅斯現在喜提4架蘇-57,實際上還不夠殲-20的零頭。

如果蘇-57的目標真的是2024年實現量產22架的話,那麼就是說再過兩年,蘇-57的產量才能夠趕得上今天殲-20的零頭。

對於一款先進戰鬥機而言,產量和質量是息息相關的,因為時間和資金一樣寶貴,只有不斷研發生產,才能快速成編。在這個過程中,戰機通過不斷的實戰訓練、飛行巡航,反饋出寶貴的數據參數,這一切都會給戰機的持續升級提供基礎。

過去多年,殲-20不僅是一直在生產,而且還一直在升級,從早期使用俄制發動機,到現在換裝「中國心」。從原來的「標準配置」,到現在嘗試對細節處進行微調,不斷實現性能優化。可以說,一個足夠大的產量樣本,對於殲-20的發展,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

(蓬勃發展的殲-20)

相比之下,蘇-57確實有些尷尬,因為產量少,所以這些年蘇-57實際上也是沒什麼技術提升的。就算到2028年蘇-57能夠實現76架的產量,但是那時候蘇-57是否還能夠算一款先進戰機,真的就不好說了。

也難怪,中國在購買蘇-35之後,就沒怎麼考慮買俄羅斯的戰機了。事實上,過去這10年左右時間,中國航空工業技術真的已經超越了俄羅斯,並與俄羅斯拉開了差距。 不排除在未來,俄羅斯還會有考慮購買中國戰機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