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哭了要不要立即抱?看看两个让人心碎的实验,宝妈别再纠结啦
5个月大的林林在床上哭的撕心裂肺,可是离他近在咫尺的妈妈却依然狠心不去抱他。邻居被宝宝的哭声引来,一边说着宝宝真可怜,一边劝说林林的妈妈去抱抱孩子。
然而这位新手妈妈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说辞,孩子哭的时候不能抱,不哭的时候才能抱,这叫做哭声免疫法,眼下非常流行的。林林妈妈还告诉邻居,孩子不能惯着,一旦父母向孩子的哭声妥协,他们便会变本加厉。
什么是哭声免疫法?
哭声免疫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·华生提出来的,简单的概括就是哭了不抱,不哭才抱,他当时做了一个非常有名但同时也臭名远扬的实验。
他把一名 9 个月大的名叫小阿尔伯特的婴儿,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体旁边。小阿尔伯特起初对小白鼠很好奇,可是每次他一靠近小白鼠,华生就会人为的制造出巨大的噪音,一直都没有中断过。
后来华生停止了噪音,可是即便如此,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和毛茸茸的物体已经产生了非常恐惧的心理,认识甚至。只要一看到它们就会崩溃大哭。这种恐惧心理一直存在孩子的心里很久,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
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,华生得出一个结论,那就是孩子是可以被训练的,于是便提出了哭声免疫法。可怕的是竟然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视之为真理,认为只有当孩子不哭的时候抱起他们,才能让孩子更独立。
华生把哭声免疫法用到了自己孩子身上,可是儿子和女儿在成年后却相继自杀,原因竟然是因为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。所以哭声免疫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,其实答案很有可能是否定的,也许孩子暂时会变得听话,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迟早会有反抗。
孩子一哭就抱,真的会惯坏他们吗?
英国心理学家哈利 ·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完美的给出人们答案:当然不会。
他给一个小猴子找来了两位代理妈妈,一个是用钢丝做成的妈妈,外表冷冰冰的,可是身上却挂着奶瓶;而另一个代理妈妈是用绒布做成的,只是虽然温暖,却无法给小猴提供食物。
测试长达165天,在这段时间里哈利发现除了小猴产生饥饿会寻找金属妈妈之外,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绒布妈妈旁边,尤其是当它感到害怕的时候,更是会紧紧的依偎着绒布妈妈。
由此不难看出,小猴对妈妈有着一种天生的依赖感,妈妈的温暖和爱会让它舍不得离开,只有在妈妈的怀抱里,自己才会有安全感,才能更好的生活。
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宝宝?
宝宝哭会有着不同的原因,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,只要宝宝哭就是因为要喝奶,只有真正的知道宝宝为什么会哭,才能够对症下药,尽快的找出办法满足宝宝的需求,从而缓解他们的情绪。
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忽视而不见,而是可以通过做一些亲子互动的游戏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。如果宝宝的哭渐渐的有所缓和,那么父母便可以放心,但是如果宝宝越哭越厉害,那么不妨把他们抱在怀里轻轻安慰,相信宝宝一定能够尽快平静。
哭了不抱,其实是对宝宝的一种情感忽视,这对宝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
容易依赖他人
当宝宝哭的时候,如果父母对宝宝选择忽视,那么宝宝必然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没有被发现,所以他们会继续哭,而且声音越来越大,这其实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暗示。但是如果父母迟迟不作出回应,那么宝宝的心态自然会崩塌,这会让他们感到既害怕又无助,反而会因为缺失爱导致对爱格外依恋,从而成为一个习惯性依赖他人的人。
影响生长激素分泌
当宝宝无法感觉到父母的关爱时,宝宝会出现情感缺乏,这会影响他们生长激素的分泌。因为这时的宝宝会更在易于生存,所以如何生活下去才是他们真正面对的问题,而身高等方面的身体发育则是被抛之其后。
影响宝宝的认知
如果宝宝在出生后的三个月内成为了父母哭声免疫法训练的牺牲品,那么很有可能产生认知上的错觉,在成长过程中认为父母不爱自己,认为自己非常差劲。同时也会导致他们的智商有所下降,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