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子在家故意捣乱,父母该怎么教育?

很多妈妈发现孩子3~4岁后会突然变得越来越爱管闲事儿而且还爱故意捣乱,听到爸爸妈妈谈话要刨根问底;喜欢乱指挥别人这样那样做;对周围人发生的事“过分”感兴趣……这样的“小事儿妈”作风让很多家长头疼万分,其实宝宝爱管闲事、爱捣乱并不一定是缺点,家长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度过这个“小事儿妈”时期。

无敌“小事儿妈”背后的原因

宝宝变身“小事儿妈”,并不是要干扰或要求别人,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,这种行为背后藏着孩子的成长特性和心理需求。

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遵守规则

3~4岁是幼儿发展规则意识的关键年龄,所以不只自己要遵守规则,还会特别关注别人是否违规,在他的心目中,他所管的根本不是“闲事”,而是他当前最感兴趣和需要去做的事情[1]。

只想证明,自己真的很不错

孩子3岁以后,他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增强,活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大,他不再满足于可以到处摸摸、看看,也不满足于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做,他要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才能,有些就是通过管闲事儿来证明自己,让大家来认同他的所作所为。

家长“事儿妈”,孩子有样学样

有些孩子爱管闲事可能源于家庭的耳濡目染。3岁的孩子很喜欢模仿,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会受到家庭影响,抚养人的性格特点、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在幼儿期效仿的对象,比如家里老人总喜欢操心各种事情是否安排好,关心亲戚朋友的近况;爸爸在做自己很在行的事情时,妈妈也要过来指手画脚,管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。这些都会让孩子有样学样,变成一个小事儿妈。

想多多参与,做最闪亮的小明星

索取关注,希望成为焦点是幼儿期孩子的一大特点,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要看到热闹,就会参与一下。有时会以管闲事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,加入别人的游戏或话题中,有时可能会不分场合。例如大人在讨论问题或聊天时,孩子都会在一边听着,找机会插嘴。

“事儿妈”性格的危害需警惕

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的这种“事儿妈”性格还挺好玩,像个小大人,没什么不好。但并非如此,如果家长不予以正确引导,甚至给孩子“认可、鼓励”的错觉,将会为孩子后续成长带来重重阻碍甚至伤害。没有边界地管闲事,会让孩子的社交方式及边界出现问题,而社交方面的失败会带来自卑、焦虑等负面情绪,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;此外,超出能力的管闲事儿,还可能给孩子埋下安全方面的隐患。

正确引导顺利度过“事儿妈”期

为了避免孩子变成讨人嫌的“小事儿妈”,家长要学会认真观察、多跟孩子沟通,正确引导,帮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。

注重沟通交流,避免树立不好的榜样

对于孩子爱管闲事的行为,父母不要因为生气就严厉地斥责孩子,要多跟孩子沟通,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,对孩子的热心行为给予肯定,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。孩子有时管闲事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,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陪伴孩子较少,并及时调整。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,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,避免孩子效仿。

守好界限,别让热心办坏事

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判断“管闲事儿”的限度。“管闲事儿”前要先询问一下对方,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助,不要一意孤行。此外,要让他知道什么事情该管,什么事情不该管,管自己权利范围内的事情,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但前提是要安全,如:警察抓小偷、搬运贵重、大件的物品都不是小朋友来做的。在小集体中不要让孩子自作主张地处理班级事情,而是应当及时寻找老师解决问题。

注重交往技巧,拥有更多的朋友

爱管闲事的孩子招人烦,这是不可避免的,家长要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能力,在想要加入别人的游戏或谈话前,要有礼貌地询问。还要教他学会处理与小伙伴之间的“闲事儿”,防止出现“帮倒忙”的情况。

面对“事儿妈”宝宝,家长一定要注意沟通和引导方式,避免因沟通不良事倍功半,甚至影响亲子关系。